hth华体会体育

首頁 / 普法教育 / 正文 操作>>
勞動教育是一件大事
日期:2020-12-11 15:22:35  浏覽量:101

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,新時代是奮鬥出來的,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,勞動精神、工匠精神,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。在數字化生存的時代,勞動教育也是一件大事情。

一、勞動教育事關重大

因為勞動,人類得以直立行走,從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進化至今天高度發達的數字化社會。沒有勞動,人類也許還在森林裡和其他動物搶野果為生。勞動創造了物質财富,也創造了精神财富。于是,古今中外幾千年來都一直熱烈而真誠地贊美勞動、讴歌勞動,還專門為勞動者設立了世界性的盛大節日——五·一國際勞動節。我們能在世界各個民族、各個地方找到無數關于勞動的美譽之詞,但很難找到诋毀或詛咒勞動的例子。

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,在燦若星辰的文化典籍中,勞動是一個貫穿古今的關鍵詞。這其中有重視勞動的警策之言,如歐陽修的“憂勞可以興國,逸豫可以亡身”;也有對勞動者艱苦生活的深刻同情,如白居易筆下“可憐身上衣正單,心憂炭賤願天寒”的賣炭翁,杜甫聞聲不得見面的那位“老驅力雖衰,急應河陽役,猶得備晨炊”的老婆婆……。勞動是辛苦的,也是美好的。《詩經》中有一首《十畝之間》,描寫一位女子“十畝之間兮,桑者閑閑兮,行,與子還兮。”寥寥數筆,似乎可以想見一個勞動者的歡愉。辛棄疾以詩詞豪放在北宋獨樹一幟,但“大兒鋤豆溪東,二兒正織雞籠,最喜小兒無賴,溪頭卧剝蓮蓬”的場景,是多麼溫情而有才暖意。範成大在《夏日田園雜興·其七》描述了農村孩子的日常勞動生活:“晝出耘田夜績麻,村莊兒女各當家。童孫未解供耕織,也傍桑陰學種瓜。”

不勞動者不得食,這是一個簡單的社會規則,也是一種價值觀。所以,幾千年來,中國就一直有“耕讀傳家”的傳統,把從事農業生産與讀書識字都視作安身立命的根本途徑。同時,對不勞動的現象,普遍的态度都是深惡痛絕。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:“懶惰是一切罪惡的根源。”哲學家泰勒說得更加直接:“懶惰等于将一個人活埋。”與泰勒的觀點相類似,英國的諺語說“因循懶惰就是死亡”,大文豪莎士比亞苦口婆心勸誡世人“勤為無價寶,慎乃護身術。”在中文的語彙裡,“好逸惡勞”、“不勞而獲”、“好吃懶做”等等,既是對不勞動者的厭惡,也是對其道德上的審判。

二、勞動教育需要創造性轉化

勞動需要教育,是當代中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結果。在大約三十年或者更早之前,勞動是不需要教育的,因為那時候的一般家庭,無論大人還是孩子,都有從事大量的勞動來換取生存所需要的一切。但是今天,物質生活極大改善,對絕大多數家庭的孩子來說,勞動正在從生存的基本保障變成了奢侈品。不要說城市的孩子,就是農村的孩子,現在也沒有多少機會去放牛、割草、砍柴、種莊稼。是的,勞動越來越奢侈,甚至連什麼是勞動都已經不甚了了。

缺乏勞動、不會勞動、不想勞動帶來一些明顯的不良後果。比如孩子不知道珍惜食物,不知物力之貴,不知人力之艱,自理能力和生存能力堪憂,“巨嬰”屢見不鮮等等。怎麼辦?制造“勞動現場”讓孩子勞動?作為一種體驗,“制造現場”當然可以,但顯然不可持續。

要解決這個問題,需要有一個與時俱進的思路轉化。也即是說,要看到勞動後面的本質。這個本質就是馬克思所說的,勞動實現了人的本質的對象化。簡而言之,就是勞動讓人有價值,有意義。在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勞動,特别是肢體勞動即可獲得豐裕的物質生存資源情況下,人實際上獲得了更多實現自我價值的精力與時間。因此,在今天這個時代,勞動教育事實上不能局限于傳統意義的體力或腦力活動的範疇,而是應當提升到培養孩子勤奮、積極、能經受挫折和磨難的品格教育層次。這就要求把勞動教育當作人格培養的一個手段,一種方式,在健全人格,涵養精神的過程中升華勞動教育的價值。

三、勞動教育重在實踐

勞動教育的關鍵,在于勞動中教育,同時又須在教育中堅持勞動。因此,勞動教育的本質是躬身投入的實踐,而不是理論的說教。我們的體會是,勞動教育離不開學校倡導、教師引領、家長示範、孩子參與。茲以今年新冠疫情期間的經曆略加說明。

今年春節期間,本人帶孩子在貴州過年,遇新冠疫情滞留鄉村,也正好利用這個機會,讓孩子參與和體驗了撿拾柴薪、摘菜、打掃庭院等勞動。通過鍛煉,孩子的勞動意識有較明顯提高,勞動能力得到增強,能夠從勞動中獲得樂趣,可謂受益良多。我們的做法主要有三點。

一是寓勞于樂,行不言之教。我們滞留貴州山村,無處可去,每天就徒步山間公路鍛煉身體。後來我們發現,路旁有許多幹枯的樹枝可以撿回來當柴燒。但如何運送這些樹枝,是個難題。經過研究,我們發現,可以大的樹枝為架,小樹枝層疊其上,樹枝相纏免去捆綁;又以繩子绾大樹枝之首,負之于肩牽引前行。由于公路都是水泥路面,平整光滑,拖曳并不太費力。兩三個孩子各負柴薪,一路上歡呼相逐,不知不覺就完成運送工作。

二是寓勞于用,行格物之教。柴薪運回來,還要教孩子怎麼樣用來燒火做飯。農村是燒土竈,得把柴劈成小段,而且在竈膛裡燒的時候也有講究,比如不如塞得太多、太緊,火焰的根本要架空,所謂“人要忠心、火要空心”,這樣火才燒得旺。通過示範,孩子基本上能燒竈火。特别是當孩子看到自己辛苦運回來的柴燒火煮熟了飯菜,那種發自内心的成就感是非常寶貴的。在撿柴、運柴、生火、做飯這一過程中,孩子真切地體會到勞動的重要性,也感受到自己勞動的價值。

三是寓勞于學,行詩書之教。本人的孩子對古代詩詞有興趣,從七歲起即開始誦讀,幾年來略有積累。我在引導孩子學習古詩詞的時候,特别注重對詩詞中的勞動人民、勞動場景的體察和感悟。比如,在讀到“牛衣古柳賣黃瓜”時,我們會一起想象那個賣瓜人大概是什麼樣,他的生意好不好做?在讀到“陌上柔桑破嫩芽,東鄰蠶種已生些”時,我們會與“漱漱衣巾落棗花,村南村北響缫車”聯系,讨論北宋時期養蠶的季節與技術,等等。通過這些辦法,讓詩詞文章中的勞動鮮活生動起來,從文字變成有圖像,有情感的記憶,從而潛移默化影響孩子的勞動觀念。

諺雲:娃娃勤,愛死人;娃娃懶,狼吃了也沒人管。加強勞動教育,讓娃娃的身體更強健,人格更健全,心靈更美好,茲事體大,可不慎乎?

 

來自:2020年11月26日 人民網 強國論壇

XML 地圖